“三治融合”开新局
——三看“宣城之治”
■全媒体记者 顾维林 李菡
(▼滑动查看全文)
基层安则天下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宣城之治”关键在“治”、要素在“融”。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交融深融,融畅融通,成为“宣城之治”鲜亮的底色、鲜明的特色。
宣城全景。(全媒体记者 戴巍 摄)
“三治融合”路径清晰——
2019年6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宣城市党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实施办法(试行)》——
目标明确,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宣城实际、具有宣城特色的新时代乡村治理新路径;路线精准,通过固化23项长效工作制度,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解、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新时代乡村治理新路径。
“三治融合”框架坚固——
2020年7月,市委政法委制订《创建党建+“三治”乡村治理县级优秀村、市级示范村工作方案》,紧盯“党建引领好、自治建设好、法治建设好、德治建设好、群众评价好”的总体要求,用三年时间,在全市创建一批党建+“三治”乡村治理县级优秀村、市级示范村。
“三治融合”开创新局——
我市已创成73个党建+“三治”市级示范村,逐步实现基层党组织“由弱到强”、社会治理“由管到议”、法治意识“由淡到浓”、乡风民风“由差到好”转变。
三看“宣城之治”,“三治融合”开新局。新时代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新实践开创“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三看“宣城之治”,百花齐放香满园。各地积极创新融合举措、创造性选择最佳融合方式、收获乡村治理的累累硕果。
现在,就让我们撷取几个来自基层的“三治融合”示范样本,解析“乘法效应”的事半功倍、“杠杆效应”的以小搏大、“裂变效应”的量级递增。
郎溪县梅渚镇定埠村评选“最美家庭”“最美庭院”。(全媒体记者 顾维林 摄)
先看关于乘法的定义——数学中的基本运算,是加法的量变导致的质变结果。
“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村”、“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郎溪县梅渚镇定埠村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找到了从加法的量变到结果质变的“乘法效应”。
在吴顺炳身上,就体现了加法的量变。他是一位普通村民,也是村里评选的“法治家庭示范户”。
双重身份的“叠加”,让吴顺炳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要带头学法知法守法,还要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引导带动家庭成员、左邻右舍知法守法。
他很看重这个称号,“我们既要维护小家安宁,更要维护大家和谐。”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平安乡村建设中,尽心出力,积极参与调解矛盾纠纷。
前段时间,村里道路建设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与部分村民产生了矛盾。得知这一情况,吴顺炳坐不住了,到熟悉的村民家里一次次上门做工作,“修路是好事哩,大伙都支持,乡里乡亲的有事好商量。”一来二去、不厌其烦,摆事实、讲道理,终于做通了工作、保证了项目正常施工。
在定埠村,像吴顺炳这样的“法治家庭示范户”共有14户。大家的光和热汇到一起,就有了结果质变的“乘法效应”。在示范户的带动下,法律宣传、法律援助有声有色,排查矛盾、化解纠纷群策群力。
这是个体的乘法,聚沙成塔。定埠村还用上了集体的乘法,扩能力量。
那就是组建一支威望高、口碑好的“新乡贤”队伍。
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吕建军介绍,“新乡贤”都是大伙推荐遴选出的老同志,“有经验又热心肠,熟悉情况说话又有分量,大伙愿意听也听得进去。”
76岁的吕观林,是“新乡贤”队伍的一员。
这位定埠中学的老校长很认真,自学法律知识,在网上查找矛盾纠纷化解的技巧,他说,“这是大家的信任,自己先当个法律上的‘明白人’,才能做好老百姓的工作。”
法律知识很快就派上了用场。村里有两家因土地归属问题结下了“疙瘩”,村“两委”邀请吕观林出面调解。不到一个小时,便解开了邻里纠纷的“疙瘩”。
吕老现在忙得很,“调解工作是门大学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法理法理,既讲法也讲理。”一个好汉三个帮。“新乡贤”队伍将法律法规的刚性治理与乡贤文化的柔性治理相乘,事半功倍。
从“新乡贤”拓展开,定埠村“三治融合”的乘法,用得得心应手。评选“好婆婆”“好媳妇”,标识“最美家庭”“最美庭院”……
“90后”柯芳圆是公认的“好媳妇”。她关爱家庭、孝顺长辈,把家里的事、院里的事都料理得清清爽爽。“好媳妇”的事迹上了光荣榜,一班小姐妹都说要向她看齐,她也不含糊,表示“好媳妇”会一直当下去,不仅把自己的小家照顾好,还要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
“学身边好人、做荣誉村民、当道德模范”,定埠村一项项立意新、创意好的“三治融合”新举措,引导村民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职责、家庭责任,涵养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让德治在家庭这个“平安细胞”里成为最大公约数,获得最大的乘数之“积”。
绩溪县临溪镇孔灵村“八小工作法”。(全媒体记者 顾维林 摄)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这是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家喻户晓的一句名言,也是众所周知的杠杆原理。
绩溪县临溪镇孔灵村就找到了“三治融合”的支点,用好“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打开乡村治理的平安“大格局”。
这个“支点”,就是孔灵村自创的“八小工作法”,且听我们细细道来——
“小资源”发展大旅游、“小产业”搭建大舞台、“小党课”宣讲大主题、“小培训”提供大技能、“小活动”发挥大作用、“小窗口”展示大形象、“小扶持”铸就大发展、“小切口”体现大关爱。
每一个“小”,关注的是群众的“小事”,连接的是治理的“大事”,融合的是自治、法治、德治。
就从小活动发挥大作用说起吧。
金色的收获季,也是大学新生入学季。每年这时,村里都有一场特别的活动。
8月25日,孔灵村“金秋助学暨2022年大学生欢送会”如期举办,11名即将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怀着激动的心情与家乡父老畅谈感受和体会。
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盛海燕介绍,这个“小活动”自2008年起举办,15年没有间断,累计向本村考出去的233名大学新生,发放奖学金13.43万元。
仪式感满满的“小活动”,深深印在了学子们心里。从孔灵走出去的大学生俞添,在浙江萧山成功创业不忘乡里,疫情防控期间向村里捐款捐物累计金额达1.6万元,还连续两年特地赶回来参加欢送会,并在孔灵设立了分公司,带动乡亲就业。他说,温暖的接力棒一棒接一棒,好村风代代传。
类似的“小活动”,还有连续15年的集体祝寿。“七夕”这天,孔灵村举办“我们的节日——七夕节”金婚纪念活动,为村里8对结婚50周年的金婚老人送上祝福。
“小活动”一个接一个、一年又一年,凝聚暖意融融的正能量,汇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大能量。
这正是“八小工作法”的题中之意,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小切口入手,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题,建立具有孔灵特色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西门塔尔肉牛养殖基地负责人宋芝团是“小扶持”的受益者。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基地一度面临资金周转难题。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村“两委”伸出了援手。通过“小扶持”政策,村里出面和银行合作提供担保,缓解了资金压力,让他平稳渡过难关,蓄积了发展的底气。
“小扶持”铸就大发展,全村有40多位农户从中受益,贷款金额共计300万元。让银行放心的是,孔灵村出了名地讲诚信,无一例呆账死账。
多种形式的扶持,如同杠杆一样飞快撬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2021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37万元,跻身绩溪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强村行列。在全县率先推出河道经营管理权改革试点,探索河道经营管理权公开发包,一年增收近9万元。
盛海燕认为,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正效应,“八小工作法”找准了“三治融合”的支点,“三治融合”奠定了平安乡村的基础,而平安则是发展的有力保障。
作为绩溪县重点项目建设主战场之一,华统生猪全产业链一体化、虎山头徽岭旅游度假区等多个项目相继落户,孔灵村按期完成项目土地流转、租用面积1200多亩,期间无一起上访事项,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老支书吴云发还记得,合福高铁绩溪段、绩黄高速、S217省道拓宽都经过这里,“合福高铁绩溪段建设,第一根桩就是在孔灵打下的!因为我们是平安乡村,民风纯朴、和谐安宁,班子强、人心齐、环境好。”
“小党课”宣讲大主题,通过“农民党员上党课”“庭院党课”“田间党课”各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普法教育;
“小窗口”展示大形象,党群服务中心提供各类代办服务、综治中心化解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
眼下,村里最火的是“小资源”发展大旅游,又是一个“杠杆效应”显现的明证。
利用集体所有的百亩毛竹园,流转土地建设花海基地;投入20余万元,打造“水墨古孔灵、清溪竹海湾”旅游项目;实施修复孔灵古茶号徽派门套及周边整治工程,原汁原味再现古村味道……
小小杠杆力量大,孔灵村支部强起来、村民富起来、乡风好起来,自治、法治、德治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先后入选首批安徽省传统村落、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获得省级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省级卫生村荣誉;被评为市“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市基层党建示范点。
你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洋溢在脸上,就像那田里的菊花一样,灿烂绽放!
广德市颂祥村“平安之家”党小组
制订新的村规民约,组建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作用发挥得好。率先推行“两禁两简”移风易俗行动,摒陋习、树新风,全村互助友爱、和睦相处。
法治公园、法治长廊等法治设施齐全,法治副书记和法律顾问配备到位,近年已培育一批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等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
用村党支部书记郭峰的话说,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三治融合”在颂祥扎根泥土、深入人心,形成了“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良好局面,连续三年创成无越级上访、无行政诉讼、无刑事案件的“三无村”。
颂祥村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在乡村治理路径探索上走得更远。
在东亭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村“两委”在自治、法治、德治之前,首加“政治引领”。在乡村治理体系之中,进一步凸显“党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堡垒更坚固,让基础更坚实。
颂祥党旗分外红。
这里原本就是我市基层党建品牌“党小组之家”的发源地。现在,全村71名党员按需划分为“平安之家”“美丽之家”“和谐之家”等5个党小组。
党员夏南昌家设置为“平安之家”。
这个党小组由12名党员组成,作为小组长,夏南昌认识很到位:发挥“一个小组·一个阵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作用,做好全村社会治安等工作,配合公安、司法、综治等部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村组和谐,助力“平安东亭”建设。
“平安之家”筑起平安乡村的“红色防线”,在联防联控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夯实法治建设的“红色堡垒”,在矛盾排查纠纷化解中发挥压舱石作用。
不久前,村民余某与李某山场相邻,林权证界限模糊不清,引发了矛盾。夏南昌把两户人家带到“平安之家”,党小组成员齐心合力调解,双方握手言和,矛盾成功化解。“我们确保小事不出村,努力实现小事不出‘平安之家’。”
从“三治融合”到“五治融合”的裂变,颂祥村勇立“互联网+”的时代潮流。
“智治”提效,让科技赋能乡村治理。
在这里,科技感触手可及。村里的调解室就设在一间外形似高铁车厢的屋里,取名为“和谐号移动调解室”。
2020年商合杭高铁宣城段运营通车,一列列高铁行经颂祥。从那时起,村“两委”就动了脑筋,调解室要有特色,转移矛盾双方的注意力,而名为“和谐”也是希望心平气和、调解顺利。
村里还搭乘“直播带货”的快车,建成青创电商直播基地,以集体经济入股,搭建“村集体经济+企业+直播”新模式。
“90后”支书郭峰更是化身主播,在直播平台带货本地特色农产品。自今年5月中旬开播以来,直播间已完成农产品交易额近10万元。
这是有形的感受,无形的提速提效,则蕴藏在治理手段的科技化信息化中。
今年3月,颂祥村组织常住人口全员核酸检测实战演练。现场开通4条单向采样通道,包保村民组按照公告的时间段有序排队,人员摸排实际检测率达100%。
“按照以往的模式,村干部要花费一周时间通知到户。”村总支委员李平说,现在通过“乡村钉”发布公告,居民通过手机就能知晓,大大提高了效率。
推广使用“乡村钉”平台,是探索乡村治理“智治”模式的创新尝试。
借助钉钉数字化组织管理和协同平台,打造集“互联网+党务村务”、一事一议、村庄整治、疫情防控等为一体的综合化智慧治理平台,目前已累计入驻村民478户。
韩徳平是“乡村钉”的用户,他觉得这个平台特好用,打开就能了解村里大事小事,特别是一旦发现环境卫生、治安防控方面的问题,及时能在平台上反映。“老百姓的诉求,有地方说,村干部都看得见、听得到呢!”
从“三治融合”到“五治融合”的裂变,颂祥村坚持政治引领,锻造主心骨;坚持自治为基,架起连心桥;坚持法治保障,夯实压舱石;坚持德治教化,用好润滑剂;坚持智治提效,打造智能网,开创“以政治映初心、法治显正心、德治聚仁心、自治润民心、智治安群心”的乡村治理新局面。
广德市东亭乡颂祥村,赫赫有名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我们慕名而来,在这个样本里,发现了新的内核。
从“三治融合”到“五治融合”的“裂变”,颂祥村趟出了一条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子。
这条新路,基础很牢。
写在后面:
选择样本,以一窥全。
各地创新多多、探索不断,一个个新思路,凸显“宣城之治”乡村治理篇章的新意;一条条新举措,折射“宣城之治”在实践中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勇气和智慧;一项项“三治融合”的新机制,拓展了“宣城之治”的外延、赋予“宣城之治”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三治融合”开新局,一个“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豁然开篇、已然成形。
报道组在绩溪县孔灵村采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