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参与筑基石
——二看“宣城之治”
■全媒体记者 张玉荣 段北生 李菡
(▼滑动查看全文)
这是平凡的一天。
清晨,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千秋村,“山哈义警”准时出现在村头巷尾,护安全、疏交通、解纠纷;
午后,旌德县白地镇白地村,一张八仙桌、几条长凳,司法所工作人员、村干部、乡贤共同组成“评审团”,正在做村民老李的思想工作,尽快关停砖厂保护生态;
傍晚,广德市杨滩镇燎琳村,“村民议事点”的灯早早亮了,一场围绕推进鱼肠渠整治的“村民议事会”气氛热烈;
这又是不平凡的一天。
千秋村民觉得,有了“山哈义警”的守护,村里的治安越来越好;白地村民老李最终听了大伙的意见,关停了砖厂让村里的水更清天更蓝;燎琳村在议事会后明确了下一步的重点,整治鱼肠渠……
宁国市仙霞派出所民警带领“山哈义警”服务队队员开展巡逻。(高鹏 摄)
正如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平凡又不平凡的每一天,恰是“宣城之治”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之生动缩影。
二看“宣城之治”,群众参与筑基石,发动群众,植下根基、夯实基座;依靠群众,标注基准、壮实基干、释放基体活力;为了群众,锚定基点,彰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诠释“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的本色。
宣城城区。(全媒体记者 张鑫 摄)
发动群众:众人拾柴火焰高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宣城之治”的根基在于广泛发动群众,让基层社会治理根深脉远、基座厚实。
根基扎得深,群众热情高。
宣州区宝城社区党委书记赵玉莲在社区工作30多年,基层经验丰富,她有深切体会:辖区3000多户居民,社区治理仅靠社区几个工作人员远远不够,“只有把居民全面发动起来,治理才能不留空白和死角。”
以心换心,是宝城社区发动群众的法宝。
志愿服务,从周一到周五,不仅天天有,而且全覆盖:周一宣传垃圾分类、周二邻居上门互助、周三给空巢老人送温暖、周四到困难群体家中精准帮扶、周五退伍军人开展安全巡查……
发动群众,党员带头,“红心、同心、暖心、贴心、安心”五支服务队把温暖送到每一个角落,把爱心传到每一户家庭。
78岁的老党员毛东福是社区第一批“红领”楼道长,也是“安心”服务队骨干成员,他每天都在社区里里外外转上一大圈,巡查安全隐患,协助清治环境卫生。他说,这已是多年的习惯了,把社区当作家,家里的事,自己就有一份责任。
在他的带动影响下,越来越多居民参与到环境整治、安全巡查、疫情防控中,“小区是我家,治理靠大家”已深入人心、化为自觉行动。
更为可喜的是,曾为“五心”服务对象的群众,也加入到社区治理大军中,成为积极力量。
独居老人朱金莲就是其中一员,志愿服务队送来的关心和欢笑,不仅带她走出寂寞和孤独,还让老人燃起热情,转变为发挥余热的银发志愿者,“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在帮助他人中重新发现自我价值,现在感觉特别充实。”
众人拾柴火焰高,宝城社区成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安徽省文明社区……
根基扎得深,群众激情扬。
郎溪县梅渚镇定埠村发动群众有新招,为每位村民开办了一本“红色存折”。
郎溪县梅渚镇定埠村“红色存折”。(全媒体记者 顾维林 摄)
薄薄存折,内有乾坤。
“参加人居环境整治1次,记15分”“为老年人志愿服务1次,记5分”……积3分可兑换矿泉水1瓶、积15分可兑换牙膏1支、积200分可兑换电水壶1个……
“奉献—积分—激励—奉献”的机制,让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的激情高昂。
吴顺炳是村里最早一批领到“红色存折”的党员。他深深感到,环境变好了,风气变正了,“大伙争做公益的多了、争当先进的多了。”
村党委书记吕建军体会更多,“红色存折就是大伙参与治理的账本,谁为村里办了多少事、谁贡献的力量多,一目了然。”他觉得,群众比拼积分不甘落后,是好事。“人心齐,泰山移,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文化广场、公共绿地等公共区域的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群众一呼百应;疫情值守、治安巡逻等工作,群众自发承担……定埠村的发展变化有口皆碑,先后荣获“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根基扎得深,群众有“发言权”才更有“参与感”。
各地搭建平台,群众的事群众议——
宁国市港口镇山门村成立了村民协商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听证评议会,大大小小的事,摆到台面上,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办。
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成觉得这是吸引群众参与治理的好办法,“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首先是共建,就是要让大伙感受到,在这项工作中人人有责。”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山门村十年无人越级上访,自2015年起无人员犯罪,是名副其实的平安乡村。
各地创新方式,群众的事群众定——
广德市卢村乡唐流村,与群众有一个“我们的约定”。
好听的名称,来自“村规民约”村民定。村里搜集整理大家“关心的大事、烦心的小事”,经反复讨论形成“村规民约”初稿后,再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山上田头不用火、不要用电枪打鱼、鸡鸭鹅要圈养、不乱砍树乱挖笋……”意见得以充分发表、建议得到充分吸收,“我们的约定,我们都要遵守”,这个“卢村好人”评选的发源地,如今好一幅村容美、气象新、人心齐、百姓安的景象。
群众参与筑基石,群众“参与”的广度,决定了“宣城之治”根基的深度;群众“共建”的合力,筑成基石牢不可破的基座。
“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宣城之治”标注基准,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依靠群众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标注基准,“宣城之治”壮实基干——放手让群众“唱主角”。
郎溪县十字镇施吴村的“十户联保”工作法,就是群众“唱主角”的好例证。
施吴村距G50高速仅4公里,又有214省道穿境而过,疫情防控压力大。守好这一道防线,村“两委”依靠的是全村群众。
按照“就近居住划片”原则,村包片干部牵头负责,将每10户村民划为一个网格,从住户中优先挑选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或热心乡贤担任“网格长”,负责向网格内10户村民宣传防疫知识和政策,重点做好外来人口的报告、登记等工作。
村民廖晓花在村里经营一家小超市,是位负责尽职的“网格长”。“十户联保”启动后,她每天忙得很,一早走访10户联系户,把了解到的情况详细准确地发送到“施吴村疫情防控网格员工作交流群”,再按照村里的安排,做好下一步巡查工作。
“十户联保”发挥“网格长”的力量,疫情防控排查到户、监管到人,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台账资料信息准、底数清、情况明,筑起一张“点、线、面”立体防控网。
在此基础上,施吴村探索建立“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自然村—十户联保”的五级网格化联防联控机制。施吴村党总支书记黄华宝认为,“十户联保”显现更大作用,“借助邻里相近、相知、相望的特点,让每一名群众都参与到乡村治理中。”
大家的事大家干。村党总支、2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29个自然村和90名“网格长”,紧密联起了700户3700多名村民,形成了上下互联、家家互通的体系。
社会保障、综合治理、疫情防控、邻里纠纷调解……村里的大事小事都统筹到了网格内,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廖晓花忙得更有劲了,“忙大伙也是忙自己的事哩!”
何止一个施吴村,全市网格化率、网格员配备率双双达到100%,组建群防群治力量46300余人,有效形成市域社会治理“一张网”,共筑平安宣城的“铜墙铁壁”。
标注基准,“宣城之治”释放基体活力——让群众的聪明才智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
在广德市新杭镇,说起“德善乡贤工作室”,那可是家喻户晓。
2021年11月,首批18名乡贤“走马上任”。新杭镇党委委员骆小虎介绍,乡贤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熟悉情况又有威望,对农村各种矛盾掐得准脉、找得到根、摸得着门。
68岁的沈德山是常驻工作室的乡贤。沈老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又有专业法律知识,街坊邻里出现纠纷,经他一番劝导,基本都能顺利化解。
为有源头活水来。新杭首创的“德善乡贤工作室”成立仅半年,已到村(社区)对接工作50余次,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5件。
广德市委常委、新杭镇党委书记马亮感触深,将乡贤的智慧和力量吸收到乡村治理中,既可化解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有利于推进乡村发展的大事,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也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广德有乡贤助治理,郎溪有“左哥调解室”。
左哥调解战绩赫赫,2010年以来,共依法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80余起,接待来访群众4000人次,荣获全国首届“新时代最美法律服务人(人民调解)”称号,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先进个人。
左哥既是矛盾纠纷调解员,也是义务普法宣传员,他说,要用自己的汗水与努力,带领群众共同创建美好和谐家园。
何止一个左哥!全市已打造“朱国梁工作室”“莲姐工作室”“家事调解室”等个性化品牌调解室135个,建立“百姓说事点”492个。“村两委+一约四会+X+村民”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自治,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群众参与筑基石,依靠群众的聪明才智,矛盾化解“第一道防线”更加稳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夯实“宣城之治”之基,“主角”各显神通引出源头活水,涓涓细流汇成筑基磅礴伟力。
“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宣城之治”一以贯之锚定一个基点,那就是坚守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锚定基点,一切为了人民,导向鲜明。
——我市实施“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知民情、畅民意、解民忧。
春风化作雨,普法宣传“乐民”。举办“送法进基层”630余场次,开展百名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新增“英雄烈士保护法”主题公园、野生生物法治公园、红色集群法治文化阵地等多个立项和实施项目,让法治文化入驻“街头巷尾”。
为企优环境,法治营商“惠民”。我市启动依法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活动。组织开展“法律服务进万企”,全市律师走访企业312家,提供法律意见425条,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关爱暖人心,法律援助“便民”。全市各地开展“法援惠民生 助力农民工”“法援惠民生 服务妇女维权”等品牌活动178场次。截止目前,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001件。
万事和为贵,化解矛盾“利民”。全面启动“人民调解为人民 全力护航二十大”专项活动,截至6月底,全市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305件,调解成功10182件,调解成功率98.8%。
——深入开展“法治护航精准扶贫十大行动”,为全面小康保驾护航。
公正司法保障行动,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执法监督专项行动,坚决打击和惩治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重点任务中的违纪违规行为;法治队伍培育行动,培养“法律明白人”,培育“法治带头人”;法治宣传升级行动,将全市109个贫困村列入法治宣传工作重点;法治阵地覆盖行动,全面完成覆盖城乡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
——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铁拳出击,锻造法治铁军。
2021年以来,全市共打掉涉黑涉恶团伙16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08人,破获案件257起,查扣冻涉黑涉恶资产7200余万元。2021年,宣城市“社会治安状况群众安全感程度指数、政法机关执法工作满意程度指数”双双位列全省第一。
锚定基点,为了人民的一切,初心如磐。
旌德县孙村镇玉屏村在百年古桥隆兴桥设立“百姓说事点”,每月逢十开“说”。这里不仅是法治宣传的好场所,还是村“两委”干部与村民谈心交流、释疑解惑的好平台。
旌德县孙村镇玉屏村“十全十美”百姓说事点。(全媒体记者 顾维林 摄)
村民王建强是“说事点”的“常客”,经常通过这个平台提出意见和建议。他娓娓道来:前年,一场洪水导致老田坝受损,因为涉及两个村民组的灌溉问题,村民们都希望修复。在“说事点”说了之后,老田坝很快修好了,解了大伙的燃眉之急。
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自2020年8月“说事点”成立以来,先后举办34次说事活动,采纳并落实了百姓建议13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7起。村民们都说,“隆兴桥上走一走,什么烦恼都没有”“隆兴桥上拢人心,化解纠纷一身轻”……
依托这个“说事点”,该村逐步形成“十全十美”乡村治理模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方晨如数家珍,“十全”——调解关口全前移、主题活动全定期、普法宣传全覆盖、咨询服务全到位、社情民意全收集、分类梳理全精准、化解纠纷全就地、复杂问题全上报、法律援助全结对、百姓说事全办理;“十美”——村庄美、青山美、绿水美、道路美、住宅美、庭院美、民风美、品德美、生活美、和谐美。“十全十美,说到底,就是让群众生活更美好!”
广德市杨滩镇燎琳村“两委”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
美好乡村建设,村“两委”向全体村民发放“美好乡村建设意见函”。“意见函”回收率超80%,而其中呼声最高的,便是在村口建一座新桥,方便出行和货物运输。
群众心声就是行动所向,村“两委”迅速筹集资金建新桥。烦心事解决了,大伙撸起袖子加入到建设队伍中——89岁的郎善祥每天自觉打扫桥面、村前广场;76岁的廖发秀义务打扫村中公厕……全村你追我赶积极争创十星级清洁户,争当最美庭院、最美家庭。
今日燎琳美如画,今日燎琳风气正。
村里发布禁渔公告,党员毛新明、何才喜带头上缴自家价值千元的电鱼器具。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18台电鱼器具全部上缴。村口千米道路要拓宽,村民宋菊娣主动搬迁自家60多平方米的小卖部,11户村民主动出让田地共计1000多个平方……
群众参与筑基石,一枝一叶总关情。“宣城之治”始终聚焦群众所急所盼所需,彰显暖意和温度,让人民群众在法治进步中感受更多温暖、收获更多红利。
写在后面:
报道组在广德市杨滩镇燎琳村采访。
报道组在广德市杨滩镇燎琳村采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